资讯动态

news

【专题】车货匹配遭遇变革阵痛期(二)

来源:   发布时间:2015-09-28   点击量:755

随着物流行业信息化的推进,车货匹配APP俨然成为了物流信息化的具物化体现。市场的火热吸引了整个物流行业的目光,关于车货匹配模式的思维碰撞**激烈,物流从业者、行业观察研究者以及投资人等各路观点纷纷登场。

综观媒体上对车货匹配模式的看法报道,贬者居多。不可否认的是,车货匹配模式在功能上的确还有很多的不尽人意,真正成熟的路还很长。大家所看到的缺点和不足,正是车货匹配平台要努力的方向。正确面对,研究思考,实践检验,不断修才能使车货匹配模式逐渐成熟完善。以下是车货匹配模式存在问题观点的总结与整理。

【1】 去中介化,连接货主与车主是个伪概念。车货匹配APP诞生之初的口号就是去中介化,可是却没意识到自身就在扮演着中介的角色。使货主和车主双方“面对面”在技术上并不难,难得是如何让双方建立信任,达成交易,在这个过程中,中介的作用是取代不了的。车货匹配APP与配货站形成了直接竞争关系,如何面对传统物流中介这个对手,是车货匹配平台面对的首要问题。

【2】 车多货少的现状,车货匹配模式存在的必要性。优质的车、货资源在现实中**不愁找不到货、车资源,需要到发布到网络上的车、货资源不会是好资源。在车多货少的行业背景下,车、货流量的不对等不是信息对称就能轻易解决的,车货匹配的存在还有价值吗?

【3】 诚信保障体系的缺失,如何能让车货双方放心交易。目前货运行业绝大部分是“熟人交易”,这也是传统货运中介承担的**重要的功能,作为不介入或很少介入车货交易过程的车货匹配平台,如何建立起一套保障体系来打消陌生车货交易双方的顾虑?甚至于,敢不敢建立这样一套体系,承担交易中的风险?

【4】 传统物流模式发展了这么多年,已经形成了一套常用**、交易、付款系统,车货匹配平台如果介入交易过程,如何与传统物流的运营系统相对接?改变传统习惯不是一个容易的过程。

【5】 好高骛远,饮鸩止渴,靠补贴的模式能坚持多久?在此引用一个数据实例,数据仅供参考:假设你就想做个中小平台,供养20万司机,每个司机希望自己一年能有20万收入(注意只是收入,不是净收入)。你的平台希望为司机服务的好,好歹贡献25%以上的收入吧,那就是平台要为每个司机一年提供5万的生意。这样你要去找多少流量的生意?100亿!你是一个销售收入100亿左右的第三方公司,这是什么水平?2014年德邦一年公路快运收入98亿。考虑到平台能提供的货运价格一定远小于德邦的价格,100亿货运收入的平台其货运量是不是要稳居**?这还是个中小平台的定位吗?张口闭口就是迅速复制,在全国推广靠谱吗?敢不敢先在一个城市琢磨出个盈利模式再夸海口?

车货匹配模式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很多的,从这些总结的问题可以看出要解决是多么棘手的事情。这么多难题要解决,那么车货匹配模式对物流行业意义在哪里?这是每一个车货匹配平台必须要先弄清楚的问题。一些跨界创业者,以为做出一个APP就能融(骗)到资(钱),还有一些盲目跟风创业的还是趁早退出吧,车货匹配行业注定是一场持久战,闻风而动的“蝗虫”创业者不适合这个行业。弄清楚车货匹配模式的意义和未来发展的方向,才能获得坚持下去的动力和生存的基础。

作者:物通网
上一篇:【专题】车货匹配遭遇变革阵痛期(三) | 下一篇:【专题】车货匹配遭遇变革阵痛期(一)

推荐新闻 MORE+