**近,令人闻之色变的“夺命快递”重现江湖。
8月14日,圆通快递西安市未央区网点,一个密封的塑料袋包裹向外流液体,一名快递员凑到跟前闻了闻,瞬间头晕恶心,经诊断为异**基**酯中毒。据了解,异**基**酯属于危险化学品系列,有毒性,属于**递品,随后公司20多名人员到医院检查。
回顾“夺命快递”的由来
2013年底山东广饶县一居民在收到网购的鞋子后出现呕吐、腹痛,经抢救无效**。这起悲剧缘于****作为快件在投递中发生泄漏,污染了其他快件,被称为“夺命快递”。
后续类似事件时有发生:
2014年3月,申通快递瞒报危化品,触发飞机上的货舱烟雾报警;2014年11月30日,成都某公司将50公斤**运品快递寄往重庆途**现泄露,致两名装卸人员出现呕吐症状……
根据《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》规定,我国对于危险化学品经营销售实施的是许可制,而且其运输送递必须交予具备化**输资质的专业公司来进行操作,而我国现有的所有快递公司都不具备此项资质和能力。因此,所有快递寄送危化品的行为,从本质上就是违法的,但是为什么快递公司(而且还是相对知名的快递公司)还屡屡知法犯法呢?
【1】低廉的运输成本
危化品物流价格不菲,动辄是一般物流价格的十几倍,这是很多寄件企业与个人冒险选择普通快递的主要原因。选择快递危化品,为节约运输成本而无视公共安全,本质就是危害公共安全。
【2】违法成本低
**寄品在行政与治安及刑罚的对接设计上比较模糊,不出事不追究、不发生大的危害不刑拘不入刑。显然,如此低廉的违法成本,难以使“毒快递”的发生止于未然。此外,如果出现意外事故,对于投寄人而言,能否证实是“**行为”也存在模糊边界。如果是小量的样品,或寄件人对毒害性认识不足,是不是就不算**行为?
【3】快递验视制度实施难
目前的快递验视制度几成一纸空文,《邮**》、《快递市场管理办法》等法律法规明确要求,实行严格的验视制度。但现实中,快递公司因为保证收寄效率,往往忽视这一环节。
快递从业人员专业技能缺失
邮寄物品一般有两道检验门槛,一是快递员收件时的查验,二是揽收网点的机器检查。《快递业务经营许可管理办法》规定了各网点快递员持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比例,然而由于快递员流动率太高,很多公司不愿付钱让快递员考资格证书。有业内人士透露,“有的快递网点连一个持有国家资格证书的快递员都没有”。 而以加盟为主要形式的扩张发展太快,员工流动性大且素质堪忧。正因如此,主要靠快递员“把关”的**道验视环节经常形同虚设。
中通快递副总裁金任群表示:“由于危化品种类多加上投递人刻意包装,在验视环节很难全部识别出来。作为普通的快递员,只具有一般性的识别技能。此外,对于一些老客户的夹带行为,往往会存在大意。”
检验设备成本高难以普及
而对于揽收网点的机器查验,有业内人士表示,很多小网点并不配备昂贵的专业机器,即便有,很多也是走过场,“快递行业竞争这么大,我不收件,别人就会收件,毕竟出事是小概率事件。”而对于快递员来说,“收件的提成则比送件高出好几倍”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违**品经常“安然无恙”地通过安检。有网友说自己就曾给朋友顺利邮寄过气体打火机和机油,“走陆运,三四天就寄到了”。
寄件人对验视工作的误解
在现实中,对于寄件人的管理较为困难。有快递公司员工表示,很多时候消费者不配合验视,“不仅认为麻烦,甚至觉得这一行为侵犯他们的隐私。”
【4】快递企业管理失控
如今大多数快递企业采用直营与加盟相结合的方式,这也导致了快递站点各守一方,快递企业无法直接对其进行监管的问题,有业内人士说:“不少快递公司的加盟门槛已经低得不能再低。”在震惊全国的山东“夺命快递”事件中,涉事公司即为圆通旗下加盟快递公司。
【5】主管部门监管不力
与快递企业的无视相比,监管部门的重视也是远远不够的,监管离得很远,监管的手段落后与松软。这无形使得“毒快递”,在运输转送的多个环节中处在失控的真空中,诸如从业人员防范意识的薄弱、分拣的简单粗暴,都可能使得“毒快递”成为**,酝发大的安全事故。
这样一个严峻的现实还与寄取快递未实行严格的实名制有关。一些利用快递进行违法犯罪行为的人也就钻了空子,根本不填写真实信息。这样一来,也增加了追求快递违法犯罪的难度和成本。
作者:物通网